大连艺术学院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
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为贯彻落实“三个一切”的办学理念,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按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水平合格评估标准,把我院建设成省内一流、国内出名的艺术高校,提出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一、坚持内涵式发展,走特色化办学之路
(一)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坚持稳定一线教学秩序不动摇,坚持按人才方案培养、按纲实施不动摇,坚持优先保证教学基本需要不动摇。
(二)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稳定规模,争取本科达到一万两千人,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和国际化教育达到三千人。优化结构,扩大本科学生数量,三年后本、专科学生人数比例达到9:1;调整学科专业类型结构,减少商务管理类专业,增加艺术类专业;调整专业与区域文化经济的矛盾,增加能满足学生就业和区域文化经济需要的专业和课程。强化特色,发挥学校艺术类专业全、综合性强的优势,培养复合型、应用型艺术创新人才。
(三)搞好特色办学的顶层设计。强化特色意识,在观念更新、模式构建和策略实施上取得突破。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弃、人弃我选”的思路,在错位和选位上多做文章,设计特色办学定位,制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规划特色学科专业,实施特色教学模式,进行特色大学制度建设。
二、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促进各类学科专业协调发展
(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结构。按照教育部新修订的专业目录要求,修改本、专科人才培养方案,搞好专业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依据学生的就业需求,实施分阶段、分方向、分层次培养,因人施教,分类教学。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创造条件,尽快实现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千方百计拓展国际教育,形成以全日制本专科教育为主,继续教育、培训、专业学位教育和国际教育为辅的多层次培养人才的格局。
(五)培育艺术综合专业群。依据学科建设规划,由音乐、舞蹈、影视等专业构成表演专业群,促进音乐、舞蹈和影视、戏剧等专业在教学、研究、创作和人才培养上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由播音、编导、动画、广告和摄影等专业构成“媒体类”专业群,充分发挥科技对艺术表达、创作、传播的作用;把美术、艺术设计和服装学院的相关专业归为“美术设计”类,使其有分有合,交叉发展,培养出复合型美术设计人才;以招生和就业引导商管专业群向艺术管理与文化市场转向,形成文管专业群,成为我院“艺术综合”特色不可或缺的部分。
(六)大胆实施教学改革。以提高人才质量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学籍管理办法,推进大学生人文素养、艺术技能和就业能力融合发展。以教改立项为抓手,推动教改向深度广度发展,对现有的41个省级、74个校级教改项目,严格检查,严格经费发放,严格结题,把教改项目转化为教学质量;认真做好2016年教改立项准备,在合格评估前,争取教改项目省级过50、校级过百。
(七)培养艺术拔尖人才。以“领跑者”的理念建立17个艺术拔尖人才培养班(音乐学院5个,美术学院3个,艺术设计学院4个,传媒学院3个,影视、服装学院各1个),带动艺术类人才培养。建立拔尖学生选拔机制,实行多方面综合考察,多渠道科学遴选,多阶段动态进出,把真正对艺术有浓厚兴趣、具备较高艺术技能的学生选拔出来。创新艺术人才个性化培养机制,按照因材施教,因材择学的理念,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加大个性化指导。创建“一制三化”施教模式(即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从选才、立才、辅才、荐才等环节系统考虑,进行深入实践和多样化探索。建立教、演、创结合,校内与校外联动协同育人机制,调动校内外高水平艺术资源向拔尖学生班聚集,保障拔尖学生班在高水平线上运行、提升。
(八)办好新增专业。加大新增专业投入力度,按试办专业评估标准,配好教师、设备、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建设经费,保证新办专业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条件优越、成绩显著,评估一次性通过,成为新的生源增长点。
(九)建设重点、特色专业。在3—5年内,将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文化产业管理和旅游管理建成学校重点专业;将音乐表演、影视表演、舞蹈表演、工艺美术、绘画和雕塑建成学校特色专业;争取有2-4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国家重点专业。育引并举,配好专业带头人,配够配强专业教学团队。成立跨校、跨界专业建设委员会,科学决策专业建设方向、特色和路线图,建立多维、动态、规范、闭环的专业监控机制,确保重点、特色专业建设健康发展。
三、加强课程建设,推动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改革
(十)完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适应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人才需要,继续完善和改进“双层次”、“双平台”、“五大课群”的课程体系。设置必修与选修两个层次,增大选修课比率,为分方向、分层次培养和个性化学习提供保证。设立公共素质和专业基础两大平台,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和职业能力打下坚实基础。从学生就业需要出发,兼顾“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多元化需要,设计通识教育与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与技能、素质拓展和能力与实践等五大课群,让艺术类课程与非艺术类课程、艺术专业课群之间,相互交叉配置,使学生既有“一专一能”,又熟悉了解其它专业知识和技能,真正成为复合型人才。
(十一)健全主干课程与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依据本、专课程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会同行业企业要求,在一年内完善各专业主干课程教学质量标准。按合格评估标准,对各类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外指导、成绩考核和课程总结等主要教学环节实行全面评价,对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演出)、毕业指导和答辩等,进行严格检查总结。
(十二)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和学习方式。彻底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和一张嘴、一枝粉笔的教学手段,全面实施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和案例式教学,高水平实行多媒体、网络教学。从课堂效果出发,因材施教,专业课全部实行小班教学。引导学生改变为分数、为文凭学习的目的,树立自主学习、就业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加强学习策略和方法指导,构建多元学习模式,激发学习热情,使学生成为“我要学,必须学”的主人。
(十三)提升课程建设水平。纠正重申报轻建设、重规划轻落实的倾向,重新规划精品课建设;重新验收、评估已有的省级和校级精品课,不合格者收回建设经费。每个校级重点、特色专业至少有3-5门校本课程,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拿手”课程和“绝活”。实施网络课“三百”工程:通过研发和购买引进,实现网络视频课一百门,网络幕课(MOOC)一百门,网络“微课”一百门,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在一年内都要制作成一门视频课。
(十四)搞好教材选用和教材建设。严格教材选用程序、标准、定购、发放和结算管理,确保教材质量和按时发放。支持教师依据人才培养需要编写特色教材和校本教材,鼓励教师参与省级以上规划教材编写,为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优质教材。
四、突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创新就业能力
(十五)创新艺术实践教学体系。打破学院式和传统艺术教学体系,构建以培养能力和艺术技能为主的多层次、多态化艺术教学体系,完善以“剧目、曲目、项目”、实训室、工作室为载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以舞台、竞赛为平台的实践育人模式,探索教、学、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实践周活动水平,让学生全员参与,自主实践,展示特色,打造精品,实现实践育人、艺术育人。丰富和提高艺术“展、演、赛、训”的方式、内容和层次,让各种艺术成果走出校门,享誉省内外。
(十六)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按合格标准对现有校内97个实训室、校外109个实习实训基地进行认真核查,核准名称和功能,做好实习实训计划、过程记录和考核评价,在两年内,争取每个专业建设一个校内亮点实训室,每个学院建设一个校外优质实习基地。
(十七)打造艺术实践教学团队。在建设好交响乐团、民乐团和合唱团的基础上,年底前再建成舞蹈、影视、泳装设计、金话筒、油画、国画、雕塑、旅游工艺品设计、室内装饰设计等九个艺术表演与创作教学团队。团队实行二级学院院长领导下的团长负责制,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宗旨,发挥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两大功能,大胆培育、引进团队领军人物,用特殊政策鼓励团队打造艺术品牌,培养更多拔尖人才。
(十八)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计划。加强对国家、省、校三级大创培训计划的领导,完善制度,严格检查,树立典型,扩大成果。把现有4个国家级项目,40个省级项目和52个校级项目纳入教学计划,并入人才培养过程,提高大创计划的有效性和成功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鼓励学生继续申报大创计划,争取2016年国家级项目10个,省级项目80个,校级项目过百。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十九)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引导教师热爱大艺,热爱学生,热爱教师岗位,为人师表,严格自律,教学育人。建立健全自律与他律并重的长效机制,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晋级晋职的首要标准。树立典型,重用典型,引导教师静心教学、潜心育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
(二十)提高授课质量。在教师职称评定和职务聘任中,实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开展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活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组织“三精彩”、“三好课堂”等教学竞赛,促进教师业务水平提高。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艺术实践,到行业企业代职,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二十一)重点培养中青年教师。继续实施“127”教师队伍建设质量提升工程,重点培养中青年教师。完善教师进修制度,支持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学术教学交流,在职或脱产项读硕士、博士学位,参加国家和省厅组织的各种专业培训;建立校、院、教研室三级培训制度,以会代训,以赛代训,以研代训,开展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
(二十二)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教研室、专业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在学科专业建设中的领军作用;选拔人品好、团队精神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担任教研室主任;加大培养和引进领军人物、优秀团队的力度,积极聘用有艺术实践经验和专业水平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支持教师获得校外工作或演出创作设计经历。实行教研日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和新开课、开新课试讲制度,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十三)实行严格考核。完善教师学年考核制度,从教学态度、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和教学质量等各方面实行全面考核,区分A、B、C、D四个等级,预警C级,淘汰D级。搞好教师学年专业能力考核,重点考核专业能力,不合格者进行劝退。改进教学工作量核算办法,改革课时费发放标准,以低补高,实施绩效(质量)工资,突出奖励教学质量高、育人成果显著、在教改科研和各种大赛中获得重大奖项的教师。
六、加强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二十四)完善教学工作管理体系。实行人才培养质量责任制。院长为学校人才培养第一责任人,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是教学运行与质量管理的直接责任人,督导副院长是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直接责任人,各二级学院院长为本院人才培养第一责任人,独立负责本院教学计划、教学运行和教学质量管理监控等工作。建立健全教学委员会、教材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等各类教学组织,发挥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校各种教学组织在人才培养上的组织领导、咨询决策和督导评价作用。健全教学工作会议制度。把教学工作列入院长办公会主要内容,周周有汇报;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全校性教学工作大会,安排年度以教学为中心的各项工作;教务处每个月召开一次教学例会,总结当月工作,部署下月工作;各二级院每两周召开一次教学例会,传达学校和职能处的要求,安排本周的教学运行、课程建设与改革。
(二十五)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树立教学管理队伍强则教学强,管理好则质量高的理念。明确各类教学管理干部任职条件和选拔标准,坚持教学优先,舍得把最优秀的人才放到教学管理岗位;坚持以德为先,把“热爱大艺、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政廉洁”作为使用教学管理干部的基本条件;坚持自选和引进并举,校本培养与校校联合培养相结合,多渠道培养教学管理干部。对教学管理人员实行年度绩效考核和专业水平考核,使之进出有度,升降有法。
(二十六)强化教学过程和质量监控。以学生发展为导向,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加强对学习活动的监控和发展潜力的测量,搞好在校生教学满意度调查、学习投入度调查和毕业生对教学质量、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完善校领导和中层干部听课、查课、评课制度,落实教评学、学评教、教评教、学评学活动;加大对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教学检查的力度,优化教学运行过程监控。重视教学档案建设,真实、准确、完整地记录人才培养过程和教学运行过程。建立教学质量基本状态数据库,定期发布相关数据,提出改进措施;建立校院两级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完善二级学院专业、课程、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评估指标,建立二级学院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负责、独立管理的机制。
七、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培育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
(二十七)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完善预算管理机制,统筹财力,发挥资金的杠杆和导向作用。建立经费使用公开制度,增加资金使用透明度,控制和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确保教学经费达标(合格评估C级),保障教学的正常运行;设立教学专项经费,用于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信息化建设,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和各种大赛奖励等。
(二十八)提升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按照国家“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学管理服务平台)的目标要求,2014年底,基本完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网络教学平台和存储系统建设。
加强图书信息建设。及时购进足量图书,重点增购专业图书和资料;增加图书馆服务功能,建设无线网络系统;提升服务层次,开展各种读书、交流活动,提高图书资料的周转率和流通量。
(二十九)实施开放开门办学。走出校门,建立同北京八大艺术院校和东北名校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教师互聘、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合作发展;探索同社会文化团体与艺术创作团队合作育人的有效途径,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层次。走出国门,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加大同世界同类院校合作力度,扩大和提高我校国际化办学的规模和水平。
(三十)建设优良学风教风校风。把大艺精神提升为大艺文化,外化为大艺的学风、教风和校风。精心设计专业教学情景和教学生态环境,落实“教风学风建设年实施方案”和“学生课外活动实施意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能量培育艺术品牌,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建立具有大艺特色的校园文化。